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之父母

第二章阴阳五行论
阴阳学说第一节
阴阳五行论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的推动下诞生、发展和变化的 。它还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术、音乐、医学等,都是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发展起来的 。
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医学领域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预防 。它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中药 。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阴阳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初义很简单,就是太阳背对着,太阳是阳,背是阴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 。他们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两个对立面以及物质力量的相互潮起潮落 。事物的兴衰是固有的,阴阳对立和兴衰被认为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对立面相互统一 。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本,变化之父母,生死之本 。”所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杨 。
阴阳不仅可以表示相对的事物,还可以用来分析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旺盛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内向、下降、寒冷、黑暗属于阴 。就天地而言,天气清明为阳,地气重浊为阴;水与火的关系,水寒润下属阴,火热上属阳 。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的划分才具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件事彼此没有关系,或者不是一个统一的两个相反的方面,那么阴阳就不能用来区分它们的相对属性和相互关系 。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潮起、阴阳转换四个方面 。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处处体现 。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治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之父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潮起、阴阳转换四个方面 。
阳对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阴阳相反,如上下、天地、动静、起落等 。其中,上属属阳,下属阴;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上为阳,下为阴 。阴阳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 。上为阳,下为阴,无上则无下;热为阳,寒为阴,无寒则无热 。因此,可以说阳靠阴阴阳五行术数,阴靠阳,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是阴阳相生的根源 。
阴阳之间的对立约束和相互利用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中,阴阳达到动态平衡 。这种潮起潮落的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比如阳气旺盛的白天,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时阴阳五行术数,身体的生理功能相应地以抑制为主 。从午夜到中午,阳气逐渐升高,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为兴奋,即阴衰阳升;并且从中午到午夜,阳气逐渐下降,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兴奋转为抑制 。阳衰,阴增长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