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的土豆】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 )


公元前501年,把持鲁国政权的家臣,阳虎终于被赶跑,51岁的孔子受到重用,开始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从政生涯 。
最初,他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因为有政绩,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继而又升为管理司法审判的司寇 。
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认为,有文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于是便做了文武两手准备,不仅使齐国用武力劫持鲁君的计划失败,还迫使其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外交上的胜利提高了鲁国的政治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个人声望 。
孔子的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唯恐鲁国由此强大起来,因此,齐国给鲁定公和掌权的季恒子送来美女 。
鲁国君臣沉溺于声色之中,疏于政务,孔子无可奈何,只好带回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周游列国,希望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乐土,从而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生涯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孔子发放俸禄,但并没有给他什么官职孔子周游列国,也不让他参与政事 。之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无处可去只好返回 。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并没有停止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必然频繁,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
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还是未受到鲁哀公的重用,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
《春秋》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 。
《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就称为春秋时代,但在这期间,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
年迈的孔子备受打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在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
《论语》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编辑成书,这就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最最主要的文献《论语》,
孔门思考
据后人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意义很广泛,几乎包括做人的全部道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
孔子强调,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才算是“仁”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孔子的这套主张,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不能满足各国富国强兵,争霸图强的需要,这也是各国统治者推崇孔子却不重用他的原因 。
孔子“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只有推行德治,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 。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相传他的弟子三千堪称贤能之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后,这些弟子游走于诸侯之间,有的被委任为大夫等职,有的则被留下来教授官员为政之道,这样,在政治上,就打破了贵族对管职的垄断,冲击了父死子继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它对传播孔子思想对儒家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