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朝圣者的灵魂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的开头 , 是一个经典的场景:奥黛丽·赫本身着黑色的长裙 , 戴着珍珠项链 , 久久凝视着蒂凡尼橱窗中高贵华丽的首饰 , 极为出色地诠释了“优雅”一词 。
大概只有奥黛丽·赫本这样美丽的容颜和纯真的气质 , 才能让女性对奢侈品的迷恋免于虚荣与拜金的指责 。 如果橱窗中映照出的是一位身形臃肿、气质庸俗的女性 , 或者一位艳丽性感的女星 , 人们就很难认同女主人公霍莉赋予蒂凡尼的精神内涵:“那儿那么清静 , 气派那么富丽高贵……要是我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地方 , 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样 , 我就会购置些家具 , 并且给这只猫起个名字 。 ”“当我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醒来 , 上蒂凡尼去吃早餐的时候 , 我愿意我还是我 。 ”
蒂凡尼这样一个集中体现了物欲的高级消费场所 , 在霍莉的描述中 , 竟然近似于彼岸世界 , 给予人祈祷时才能拥有的慰藉与希冀 。 大概也只有奥黛丽·赫本的容貌和气质 , 才能使这类台词具有说服力 , 而不是让人感觉到做作与可笑 。 日常生活中 , 霍莉常常犯迷糊而弄丢包括公寓大门钥匙在内的各种东西 , 只好常常在深夜或凌晨按邻居家的门铃 , 让其帮忙开门 。 邻居是一位摄影师 , 被吵醒后勃然大怒 , 但只要霍莉对他回眸一笑 , 答应让她拍照 , 就足以抵消其全部怒气 。
与《蒂凡尼的早餐》《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人们熟知的电影相比 , 《修女传》是赫本的电影中较为特别的一部 。 如果说在《蒂凡尼的早餐》中 , 美貌是女主人公具有感染力的基本要素 , 在《修女传》中 , 美貌则成为附属品甚至多余之物 。 年轻而美丽的嘉比雅的人生理想是通过成为一名修女去刚果 , 用自己跟随当外科医生的父亲学得的医学知识帮助那里的人们 。 成为修女必须谦卑、服从、贞洁 , 而美貌只会有碍于这些 。 嘉比雅通过六个月的见习 , 成为路加修女 , 终于可以来到医院为病人服务 。 她收到了病人们的称赞和鲜花 , 娇羞地红了脸 , 另一位修女帕斯卡和她就此交流了几句 。 这对于常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已经足以使她在夜间向主管的修女忏悔 , 因为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能控制情感 , 缺少应有的谦卑的美德 。 来到刚果后 , 有一次她对着放置药品和护理器械的橱柜的玻璃窗整理头巾 , 也被医生以调侃的方式提醒:恐怕要用忏悔和抄好几遍经书来完成悔过 。 对于这位美丽而富有爱心 , 同时还具备出色的护理能力的修女 , 刚果当地的人民用鼓声、鲜花表达赞美和爱戴 , 但她也必须控制自己的情感 , 对此表现出平静甚至漠然 。
一个年轻的女子对自己的美貌毫不在意甚至视为多余 , 原因是她心中有更为重要的信仰:为人们解除病痛 。 这个信仰原本可以与她的宗教信仰合而为一 , 但两者却渐渐产生了冲突 。 集体祷告的时间与她为病人服务的时间重合 , 她必须停止对病人的倾听或治疗;宗教要求她毫无条件地服从 , 但她却依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 并且主动地改善医疗条件 , 提高诊疗效率 , 却被认为是突显自己 , 骄傲虚荣;她深爱的父亲被德国兵杀害 , 宗教却要求她宽恕敌人 , 对所有人永怀温柔博爱之心 。 她发现自己无法将祷告置于病人的需求之上 , 更无法原谅杀害父亲的敌人 。 她最终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 , 忠于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价值——帮助病人 。 电影的结尾 , 她坚定地走出了修道院 , 没有迟疑 , 没有回头 , 将孤独却执着的背影留给了观众 。
【灵魂朝圣者的灵魂】有主见的嘉比雅不顾家人的挽留 , 选择做一名修女;没能学会服从的路加修女决定离开修道院 , 做一名帮助地下组织的护士 。 对灵魂的拷问、对信念的坚守 , 由此而生的种种紧张、纠结、挣扎 , 与美貌无关 , 却如此动人 。 晚年的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 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 为孩子们呼吁和募捐 , 她一生长长的获奖单因之而多了一个特殊的奖项: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 在一张与非洲孩子的合影中 , 赫本异常消瘦 , 也多了许多皱纹 , 让我们想起叶芝著名诗篇《当你老了》中的“朝圣者的灵魂”和“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 其美丽程度 , 丝毫不逊于那位年轻时对着蒂凡尼的珠宝微笑的优雅迷人的女子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